学校成立研究生院 华侨高等教育再谱新篇
 加入时间:2011-11-02 点击:219

 

7月6日上午,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曾宪梓科学馆隆重举行。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广东省副省长宋海,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国务院侨办文化司副司长李民,我校领导胡军、贾益民、叶勤、周天鸿、刘洁生、林如鹏等及国务院侨办文化司院校处领导、我校老领导代表、院士代表、研究生导师代表、中层干部、研究生代表、中央驻粤及省市各媒体记者约400人济济一堂,一起见证了研究生院的成立。仪式由林如鹏副校长主持。
仪式上,李民副司长宣读了国务院侨办关于批准暨南大学设立研究生院的批复。
赵阳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暨南大学弘毅自立、自强不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已成为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港澳台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侨心、开启侨智、汇聚侨力,为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维护港澳稳定繁荣和促进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暨南大学是全国高校中首批具有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研究生院的成立,标志着暨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将开启新的篇章,对于全面增强和提升暨南大学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侨务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宋海副省长在讲话中高度评价了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广东省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他说,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发展高等教育,重视高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我省正按照国家和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省的步伐。暨南大学是闻名海内外的百年侨校,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名列前茅,学校优势突出,是大有可为的。希望暨南大学以研究生院成立为起点,精心规划研究生院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提供新的动力源泉,为我省、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国家的侨务事业发展、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暨大新的贡献。
魏中林副厅长结合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任务,肯定了我校改革发展的成绩,对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他希望暨南大学更有效地发挥对华侨高等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国家侨务事业的全面推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军校长在讲话中指出,暨南大学研究生院的成立是几代暨南人的夙愿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心声,这是我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件盛事。经过33年的探索实践,我校港澳台侨研究生教育确立了“以学生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集 “专家推荐+综合测试”为核心的招考制度、“分类培养+联合培养”的培养模式、“多元激励+动态考评”为核心的培养机制为一体的培养体系,被海内外媒体誉为“改革试点窗口”的“暨南模式”。成立研究生院,是全面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从研究生教育大校向研究生教育强校转型的重要举措,是搭建更厚实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需要。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成立研究生院,不仅标志着我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学科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标志着我们全体暨南人具备了承担更艰巨的任务的意愿、勇气和能力,还意味着学校需要确立更先进的办学理念,树立更高远的办学目标,明确更坚定的责任和担当,展现更优质的培养质量和更精良的管理服务。
胡军校长强调,我们将以成立研究生院为新起点,努力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牢固树立“特色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一手抓质量,一手抓特色,以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着力促进学科和学位点建设从以二级学科为主向以一级学科为主转型、培养目标从适应性标准向创造性标准转型、研究生教育结构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转型。从而实现从规模上的“大校”向内涵上的“强校”转型,更充分地发挥我校对华侨高等教育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有力促进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进程。
最后,赵阳副主任、宋海副省长、魏中林副厅长、胡军校长共同为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揭牌。暨南大学研究生院成为了广东省第三所揭牌的研究生院。
仪式结束后,胡军校长在研究生部负责人的陪同下,接受了中新社、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等中央、省及港澳媒体的专访。

                                                                                   (学校新闻中心)

 
Copyright © 2009 Jina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暨南大学 版权所有